close

  十九世紀的蘇格蘭文學家卡萊爾(Thomas Carlyle),曾批評經濟學是「憂鬱的科學」(dismal science),原因是經濟學老是在說「資源是稀少的」。其實,「稀少」正是經濟學研究的起點。

 

  正因為稀少是世界的現實,我們才需要經濟學。如果資源不是稀少的,不管什麼東西,我們想要多少就有多少,就不需要有經濟學。但我們的世界不是這個樣子。

 

  許多常見的謬論,都是出在忽視「稀少」這個事實。最有名的謬論是十九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(F. Bastiat)提出的「破窗謬論」:一個頑童打破了麵包店的玻璃,麵包店老闆只得不情願的花錢換塊新玻璃,旁人安慰他:你花錢換了新玻璃,玻璃工人有了 額外收入,他們會再把這筆錢拿去餐廳吃飯,餐廳工人又有了額外收入,這樣一直循環下去,因此,因為你多花錢換了塊新玻璃,整個經濟反而變更好了。

 

  但是,麵包店老闆的錢是稀少的,當他多花了錢換新玻璃,他就少了一些錢去買新西裝,或是去看電影,或是添購計畫中的機器設備。因此西裝工人的收入減少了,電 影院生意下滑了,廠商也少賣了一台機器出去。所以玻璃工人收入的增加,其實是建立在西裝工人、電影院員工、機器廠商勞工的收入減少之上的。

 

  「破窗謬論」因為忽視了「稀少」這個事實,因此是個謬論。現在一般輿論常鼓吹的「政府應該創造就業機會」,又何嘗不是忽視了「稀少」這個事實?政府創造就業機 會所花的錢,是透過稅收或舉債而來,這其實是對人民的現在或未來課稅,因此人民可用的錢就少了,他們能買的各種產品也減少,這些產品的工人就業機會也減少 了。政府創造的就業機會,不過是把某些產業工人的就業機會奪走,移轉給那些被政府「創造」出來的部門而已。

 

  再如。前一陣子油、電雙漲,有專家主張中油、台電應該繼續國營,因為當經濟哀退時,追求獲利的民營企業會裁員,而國營企業卻可繼續雇用勞工,以維持社會穩定。這個主張同樣忽視了「稀少」這個事實:如果國營事業無視虧損,不肯解雇勞工,那政府就必須用悅收來彌補其虧損,要麼是對人民加稅,因此人民手上可用的錢變少了,要麼就是把原本用在某一用途的稅收挪過來,以彌補國營事業的虧損,而原本人民可享受到的某一公共財服務就減少了。

 

  米寨斯(Ludwigvon Mises)說:「凡是忽視了『稀少』這個事實的人,就不是經濟學家,而是童話作家。」在童話世界裡,我們才能要什麼有什麼。只有牢記「稀少」這個事實,才不會被那些童話式的謬論所迷惑。

 

商業週刊 1280 期 楊少強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刀 的頭像
    小刀

    小刀的部落格

    小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