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翔子公司A股上市,借道中國搶全球資金
兩岸雙掛牌
台灣首家T+A公司誕生
今年十二月底,在台灣上市十三年的無塵室設備工程大廠亞翔,位於蘇州的子公司「亞翔集成」正式在上海交易所IPO(首度公開上市),成為近期台商圈的關注焦點。亞翔採取的「T+A」模式(見小辭典)的,是台灣證券史上第一例。
先前,由於聯發科的轉投資公司匯頂十月十七日在上海A股上市後,連飆二十根漲停,市值一度超過聯發科,潛在獲利超過新台幣六百億元,已讓不少台商更加關切在中國上市的可能性,如今亞翔集成在中國上市,更開啟台商對在中國上市的種種想像空間。「亞翔模式」成功登陸後,不少投行、會計師事務所幾乎每天都接到台商的電話,想了解自己是否可能成為第二家T+A業者。
助攻企業財報
對岸利多,直接連動母公司
「亞翔集成上市對亞翔的貢獻,一定比匯頂對聯發科的貢獻還大!」輔導亞翔集成上市的富蘭德林(香港)股權基金董事長劉芳榮分析,聯發科持有匯頂約二一%股權,僅能以「投資收益」來認列其貢獻的獲利。亞翔集成是亞翔子公司,且持股高達七二%,兩者須編列合併報表,故亞翔集成帶來的利多,更直接連動亞翔母公司的表現。
對於台灣的投資人來說,未來如果T+A形成風潮,不必到中國開戶,直接投資母公司,就可以享受子公司在中國上市高本益比的認列收益。
不過,亞翔集成在中國風光上市的背後,其實有一段辛酸的「八年抗戰史」,除了遇到二○○八年金融海嘯重創中國外,還包括數度堪稱史上最嚴格的核查,以及三次暫停審批。
為何不惜苦熬八年,也非要在中國上市不可?除了看準台灣高科技業漸趨飽和,成長空間已經有限之外,亞翔董事長姚祖驪坦言,任何一家公司的錢,都是從市場募集來的,所以若要拚生意,「錢」才是膽,偏偏台灣現在已不如以往「錢淹腳目」。除非像台積電一樣,成為全世界的資產,才有辦法吸引國際資金,「但我們還只是台灣的資產,還不能打世界盃。」唯有在中國上市,先打好「中國盃」,「如果我在中國能做到第一,其實也差不多是世界第一了!」
亞翔的主要客戶包括聯電、友達,另外還有軍方單位以及英國藥廠葛蘭素,雖然在興建無塵室、廠房算是老字號業者,但是,嬈祖驪在中國打滾多年後,得到的寶貴教訓是:只專注於專業本身,不足以因應日新月異的市場。在中國,一家成功的企業,橫跨各產業是常態,比方說,餐飲業者往往也是出色的房地產業者。亞翔也正在轉型,更需要從資本市場籌資,否則無法打這場硬仗。
對於不少台商而言,複製亞翔模式的門檻將會逐漸降低。劉芳榮指出,目前雖然仍有六百多家業者排隊等著在A股上市,但中國證監會已持續加速審查IPO案件,目標是未來二到三年內「清倉」完畢,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下,讓這些業者都如願掛牌。
市場普遍解讀,中國加速通過IPO,一來是為了吸引資金有更多好標的可投資,以穩住近期狂瀉的人民幣匯率,二來是為了推「註冊制」(編按:公司依法公開揭露與公開發行的相關資訊,政府僅負責審查公司是否如實揭露)而暖身。
一旦中國A股註冊制上路,代表中國資本市場更健全,融資效率也提升。若台商有「中國上市公司」的光環加持,以及優質的籌資管道,更有整合異業、邁向世界級公司的本錢。
其二,以目前台灣約一千六百家上市櫃公司來說,包括亞翔在內,超過五百家企業的股價皆低於市值,換言之,多達三分之一的股價皆不到公司的清算價值。不少績優股評價遭低估,中長期而言,甚至可能面臨被低價購併、經營權不保的隱憂,業者在台灣IPO的意願勢必更趨低落,或者越來越傾向亞翔的「T+A」模式,享受在台灣市場所沒有的本益比。
投資邏輯轉變
高本益比下仍有管制風險
從企業戰略而言,這也是一個避免被低價購併,甚至可以「反守為攻」,利用購併其他企業來壯大母公司的武器。
當T+A是不得不面對的趨勢,對台股投資人而言,投資選輯也勢必產生轉變。安侯建業金融服務產業主持會計師吳麟分析,能在中國上市的,一定是規模和核心競爭力在水準之上的企業,「上市後,品牌知名度更響噹噹,在中國股市也可能享有更高的本益比,容易成為資金關注焦點。」
不過,專家們也提醒,並非這種公司就一定是首選標的,即使企業受惠於在中國上市,帳面上獲利驚人,但畢竟中國資本管制並未解除,資金不能自由進出,仍是風險所在。
台新投顧協理黃文清指出,以亞翔集成、匯頂來說,前者確實可望受惠於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而有所支撐,後者則是因為外界看好指紋辨識技術的需求而股價飆漲,但都有基本面和題材面的利多,建議投資人仍宜首重母公司的基本面和題材面,而非「在A股掛牌的就是寶」,否則到最後仍可能淪為紙上富貴。
小辭典
T+A 模式
● T+A指「在台上市,同時分拆子公司在A股上市」的模式
● 在台灣、中國損益,都會編列在台灣母公司財報上
● 若業者在中國獲利,台灣投資人只要買進母公司的股票,同時享受兩邊的獲利動能
商業周刊 1519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