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著有《魔女的復仇》的英國小說家薇爾敦(Fay Weldon)講過一句名言:「不生小孩的最大優點是,妳可以繼續相信自己是好人;一旦有了小孩,妳就會明白戰爭是怎麼打起來的。」

 

  幾乎在每一刻,教養子女都包含了美好與恐怖的雙重特性,而自責與責備則是伴隨成長期間的基本元素。做父母的往往會認為,孩子的行為必須在我們可以掌控的範圍才是安全的所在,當場面失控時,我們便陷入無助與憤怒當中。

 

  兒子五年級時,一些脫序的行為如功課未訂正、忘記繳交的課外補充資料等,隨時讓我抓狂。

 

  我不斷要求他改進,美其名是溝通,最底層的真實面,則是過度焦慮兒子若無法在期限內,成為獨立學習的個體,往後如何能漸序發展、面對會考?一句「一切為你好」,便合理化對孩子的惡行和責罵。

 

  我無法控制因角色帶來的權力欲,將控制孩子行為得宜視為責任,犧牲他的思想與情感,可是並未提出對應方法。現在想想,當初對孩子的吼叫,何嘗不是在宣洩自我壓力?孩子成為最好的靶子。

 

  對於孩子,我發揮太多;對認清自己,發揮太少;歹戲一再重複。如果我不改變我,這齣母子對立的戲碼將會演到天荒地老,直至人去樓空,悵然且無建設性。

 

  保持緘默不是我的風格,於是我從改變說話習慣開始。

 

  在罵語出口前,自問:「在此真正的問題是什麼?」「我想要達到的目標?」先釐清自己的目的,不要像潑婦罵街一般加速自己的老化,提醒自己沉住氣,不要一開口就是「你怎麼都不......」「你總是......」等以你為主詞的用語。

 

  語言的奧妙在於,以「你」為開頭的語句,聲音大且直接,很難有轉折的情感,而「我」的音調內斂,聽來和緩。最重要的是,真正的去講自我的感受,而不去揣測或過度解釋孩子的想法,避免對他們的心思猜測錯誤,且又擺出一副什麼事都瞭若指掌的模樣,不僅降低大人的說服性,且讓對話品質毫無交集。

 

  親子間的爭吵,其實可以看待成另一個成長機會及改變的動力,當大人抑不住憤怒時,就吵一個「有建設性」的架吧!

 

商業周刊 1421 柯志恩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