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則寓言故事。

 

  猬本來沒有刺。牠體積小,常被其他動物欺負。有一天,牠向上帝哭訴說:「犀牛有厚實的皮,獅子有尖銳的牙齒,兔子有靈敏的耳朶,羚羊有敏捷的四肢......我什麼都沒有,實在太不公平。」

 

  上帝聽了,便讓牠在身上長滿刺。只要有敵人接近,刺猬便弓起身子、豎起刺,就連森林之王都不敢靠進牠。然而,雖沒有人敢再欺負牠,但是牠也沒有朋友。孤獨的刺猬又對上帝訴苦:「都是這一身的刺,害我連一個朋友也沒有。」上帝回話:「造刺是叫你防禦敵人,不是叫你成天豎起刺來對著每個人。」

 

  防禦是本能,在動物世界如此,在人類世界亦然。對於職場的防禦個案,我們常常可見,只是在處理事件時,忽略了發生者深層的心理狀態。

 

  最近上一門課時,課堂上討論到,人遇壓力時的各式職場反應。很有意思的一個觀點蹦出來:Fight ro Flight(開戰或逃跑)?兩個極相像的英文辭彙,卻呈現極端的行為。

 

  為何要 Fight,一九二九年,哈佛大學教授懷特.坎農(Walter Bradford Cannon)從動物世界發現,在遇到威脅時,牠們會啟動本能的防禦機制模式,這不外乎:戰或逃。或如原野之獅,或如暗巷之鼠。研究發現,人類在碰到壓力或衝突時,反射性的也會啟動相同的機制:掀起戰役,搶回地盤;或迴避衝突,逃離現場。坎農教授因此提出 Fight-or-Flight Response 的重要心理學理論,並出版《The Wisdom Of The Body》一書。

 

  每個人的狀態不同,有人的慣性是 Fight,有人則 Flight。我是屬於戰鬥型個性,以前,很不了解為何有人選擇逃跑或退縮,天不會塌下來,這世界上有什麼多嚴重的事,需要逃?更直白的說,在職場上,我很不喜歡退縮的部屬,總認為那是弱者、不負責任的行為。你瞧,我貼很多標籤。我的不喜歡,一如,對立方的不喜歡:「戰鬥性格的人就是世界的好戰份子。衝突的製造者。世界沒有了這群人可就太平。」

 

  後來,慢慢理解,人的多樣狀態。也比較願意等待或尊重人的狀態。這樣的心境是來自更多了解。

 

  人與動物之不同,在於進化。不論戰或逃,都是初始狀態,隨著智慧的增長,我們都該由動物狀態慢慢進化到人,試著用語言與溝通,去解決衝突與情緒壓力。這不容易,但對於成為更快樂的人,或更成熟的主管,是必要的。

 

商業周刊 1421 王文靜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