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家長很挫折也很困惑,明明孩子小時候很貼心又很黏父母,怎麼一轉眼就變得那麼「酷」,不甩大人。
我們明明看孩子跟朋友在電話上談得興高采烈,但等到他們掛掉電話,小心翼翼的去搭訕:「剛才跟誰在聊天啊?有什麼有趣的事嗎?」結果總換來兩個字:「沒事!」就轉身進去房間,丟下尷尬的父母。
許多研究都指出,孩子的社會化與價值的形成,主要來自同儕。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會發現,父母和長輩與他是不同「群」的人,他們認同需求的,是同年齡的朋友。但這也是父母的隱憂,擔心孩子交上壞朋友、染上惡習而毀了一輩子。
因此,多年來我一直提倡共學團體,團體成員大約四至七人。我是從孩子的幼椎園起,跟孩子從鄰居、親戚、同事或社團中,盡可能多認識教養觀念接近而且投緣的家庭,建構兩個共學團體。
利用週休假日的家庭旅遊、平常的居家生活或是下課後的課外學習,邀約這些孩子玩耍與學習。想辦法讓他們湊成堆,久而久之,便可讓孩子擁有一群好朋友。
當孩子有一群(或兩群)共學玩伴,不只有學習效果,上了中學,還有其他附帶好處。
先談學習效果。孩子與他的好朋友們一起上山下海做探索,絕對是人生最棒的回憶。即使是課業學習,大家一起請家教,一起學才藝,因為是好朋友,還會互相切磋砥礪。也因為與好朋友在一起,整個學習過程也會更加有趣,更加期待。
第二,當孩子上了中學,萬一與班上同學相處不好,被霸凌或者排擠,這對孩子內心的傷害非常大,但家長往往無能為力。若是,孩子平常在生活中就有一群好朋友,那麼他跟同學處得不好,就不會造成太大的心理傷害。反過來說,也因為孩子已經有好朋友和足夠的人際互動經驗,到了班上也會相當有自信,就能與同學相處得不錯。
最重要的是,當父母都認識孩子的朋友時,不必再擔心會被朋友帶壞。而且許多想跟孩子互動的訊息、價值觀或影響力,諸如主動學習、團隊合作,都可透過共學團體裡婉轉的擴散出去,不會給孩子太直接的壓力。對父母而言,與一群孩子們有共同的回憶與經驗,是父母與孩子的生命成長中,相當寶貴的資產啊!
商業周刊 1390 期 李偉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