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會談室裡,一家三口的對話,忽然高亢起來。

 

  父親氣呼呼的指責兒子,「都大五了,還這麼不懂事。如果你真的那麼厲害,就搬出去吧,不用爸媽了。」

 

  而兒子也不甘示弱,「你只會威脅我。為什麼每次你都不好好聽呢?」

 

  這是家庭中、父子間的典型腳本,現在上演。「要不要講講妳的看法?」我轉身問媽媽,「他們是不是從小就不對盤?」

 

  「不會呀!爸爸雖忙,但有空就陪他。到國中一年級,兩個人還一起打籃球呢!」她停頓一下,「可是後來都變了。」

 

  兒子升國中時,爸爸的事業擴展,越來越忙,而兒子對爸爸,也莫名的不理不睬。爸爸時間緊湊,性子急,容易不高興;兒子也更冷漠,經常吃飽飯躲進房間,把門關上,並且找盡理由缺席家庭活動。

 

  父親很火,不斷指責:他的態度、他的穿著、他的作息、他的晚歸、他偶爾不夠理想的成績......。

 

  隨著媽媽的敘述,父子兩人安靜下來,「怎麼回事?一切就這樣變了?」我問兒子,年輕人竟啜泣起來。

 

  他說,國中時一開始氣爸爸老是臨時取消打籃球的約定;後來,他覺得爸爸變了,老是嫌棄他。「覺得爸爸懂的其實很少,也不怎麼樣,卻喜歡裝個樣子。我更不舒服。」他偷瞄爸爸一眼,繼續說:「我想表達不同看法,他老是用權威壓我,我才生氣的。」

 

  我反問爸爸:「先不管他對你的描述是否有很多錯誤,肯定有。但,你從他形容的過程裡看到什麼?除了態度變不好,還有呢?」

 

  爸爸沉默了大約兩、三秒,抬頭面向兒子說:「對不起,我從來沒想到你長大了。」

 

  聚會的結局是喜劇,會談室裡少見的喜劇。大部分的爸爸沒有意識到孩子在長大,更沒意識到自己不知不覺將孩子的成長當作一種威脅在對待,自己也不自覺的堅持許多不必要的權威。於是,爭吵繼績下去,衝突也永無止境。

 

  父母暫且不理小孩子禮貌的問題,而是看到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意見,而且敢說出口;這是因為父母提供足夠好的成長環境,讓孩子不只在思想見解上有所成長,也有足夠自信將這些不同想法講出來。

 

  心理學家佛洛姆說:「我們要學會對最親近的人,永遠喜悅他們身上新長出來的思想行為,哪怕是跟我們期待不同的。」這就是他提倡的「biophilia」已故作家孟東籬將其譯為「愛生哲學」,「bio」指生命的、活生生的,「philia」是喜愛;用在孩子身上便是:懂得欣賞孩子的成長,也就免於成為自己都厭惡的權威,進而陷入無止境的親子衝突。

 

商業周刊 1383 期 王浩威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