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興是我醫學院的學弟,有一對上小學的龍鳳胎。前陣子,聯絡他參加老朋友聚會,他顯得矛盾又遲疑:「但......我好不容易排那個時段陪小孩......。」最後,他決定先帶小孩來參加週未聚會,結束後再和小孩看電影。
聚會餐館是老地方,氣氛輕鬆自在;德興一個人帶小孩,卻緊張兮兮。食物上來,他立刻為兩個小孩夾菜;聊天過程中一直分心注意兩個小孩的反應,只要一有坐不住,德興馬上嚧寒問暖「怎麼啦?」深怕他們覺得受到冷落。
我半開玩笑的說:「從來沒看你這麼認真,難怪你差一點就不來了。」
德興竟一臉嚴蕭說:「你搞心理的,應該知道,當父親的,千萬不要讓小孩有忽略他們的感覺。」原來,他擔心自己平常太忙,都是太太陪他們,刻意排出這時段與小孩獨處。
像德興這樣努力要做好父親的男人,因為沒有像太太一樣花時間陪小孩,事先就認定自己不夠好,經常讓自己陷入怎麼做都不夠的內疚感。
這樣的心態對做父親的行動產生了三種影響。第一種是「耶誕老人型」父親,每次露臉努力寵小孩,成為孩子生活的驚喜和期待,卻也容易變成制約反應,如果沒有禮物驚喜,他理都不理你。第二種是像德興的「認真型」父親,他們當爸爸當得太努力,甚至因為過分認真而變成傳統父親,留給孩子嚴肅而嘮叨的權威印象,距離反而更遠。第三種是「逃避型」父親,過度認真要求自己,反而自認怎麼做都做不好。索性能不管就不管·;嚴重一點的,果真成為缺席的父親。
然而,孩子真的需要一個像媽媽一樣的爸爸嗎?
對子女而言,母親有撫育教養的角色,所以有對應的動名詞 mothering ;然而·父親沒有 fathering ,沒有同樣關於撫育教養的含義。更多的時候,父親是一種接納或抗拒的存在。
美國心理學家蘭波(Michael Lamb)在討論父親親職的代表作《父親在孩子發展中的角色》指出,父親在孩子不同階段分別扮演「安全的第三者」、「權威象徹」、「性別學習的對象」和「精神導師」四種角色,然而無論何種角色,都是一種存在。只是孩子的解讀不同罷了。
所以,父親對孩子參與少或不知不覺有陌生感是正常的。父親應該覺察並接納內心這股不必要的愧疚感,像山一樣自在的存在著,真正關鍵的是「接納」:記得經常俯望小孩,讓他們知道你總是在旁邊,並且在小孩奔向你時可以自在回應。
我告訴德興:「爸爸太認真,反而讓小孩覺得爸爸很遙遠。」做爸爸,不妨像山一樣自在的存在著,這是我們這個十倍速時代最好的生活方式。
商業周刊 1375 期 王浩威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