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去年「教養私房話」專欄開張前,編輯部約四個作者聊各自的教養經驗;唯一的媽媽柯志恩感嘆:「爸爸們總愛在媽媽扮黑臉扮完之後,再出手當白臉,好輕鬆!」

 

  現場的兩個爸爸(小野和我)尷尬的「嘿嘿!」兩聲,實際上柯老師講得沒錯,我認識的所有家庭都是「慈父嚴母」。

 

  扮白臉其實比扮黑臉困難──所以演正派通常比較難得獎。白臉必須收起個人喜好,就算不認同黑臉的做法,也要站在同一陣線。否則小孩會無所適從,時間一久,他們甚至會比較爸媽誰好、誰不好,間接造成夫妻爭執。

 

  女兒在青春期的時候,在學校功課壓力很大;回到家,媽媽像跳針的唱盤,反覆嘮叨:「衣服亂丟、被子不摺、浴室的頭髮沒撿乾淨......,」結果母女雙方變臉,家裡氣氛很差。

 

  在衝突發生的當下,雙方都在氣頭上,當白臉的說再多好話都無效,最好是帶小孩跳出火線,轉移注意力。等小孩平靜以後,再解釋媽媽為什麼會這麼做:「因為大人的壓力沒辦法用唱歌、遊戲或哈拉來舒解,所以不知不覺間,用嘮叨舒解壓力。」

 

  我也建議孩子試著記錄「媽媽嘮叨日記」,如果媽媽嘮叨的是孩子不願意改的生活習慣,就表示彼此對事情的看法不同。

 

  身為隱形緩衝者,我會找一個彼此心情都不錯的時候,用聊天的方式,聊出大家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約數,再用投票確定是否通過;比如說家裡的公共空間不亂丟自己的東西,但是自己的房間不管多亂就是個人的選擇,別人要尊重......。彼此同意後,就徹底執行;從媽媽先開始,要忍住不念孩子的房問,但孩子也不能在公共空間,亂丟自己的東西。

 

  白臉不是不嘮叨,只是方式不同。

 

  大學以前,孩子生活單純,我常講人生大道理,常被姊妹倆反嗆:「你講這些沒有幫助,又不會考比較高分。」現在她們面臨的人生面向增加,好比妹妹最近在組織十幾個夥伴辦大型活動,想知道處理人際關係的眉角,我便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,比任何大道理都有效。

 

  我想說,白臉是潤滑劑,並不是討好小孩的鄉愿。所以黑、白臉對於培養小孩有一致的價值觀和方向,用各自方式協助小孩往同樣的目標均衡前進,這才是黑白臉搭檔的關鍵。

 

商業周刊 1418 李偉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