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研究分析出東、西方人們性格的差異,指出西方人善創新、東方人會整合;

深受兩種文化影響的台灣,或許在未來能做出嶄新突破。

 

  研究人員發現,在盛產稻米的中國南方,人們比較相互依賴,也較會進行全方位的思考;反觀在盛產小麥的北方,人們則較為獨立,分析能力比較強。若拿亞洲和西方文化來做比較,這種特質更為明顯。研究人員將此稱為「稻米理論」(rice theory),在心理學上的差異,主要在於種稻需要較多的人力協助與整體規畫,種麥的人力需求則較少。

 

  另有研究顯示,在面對矛盾情況時,美國人的反應會朝兩極化發展,中國人的反應則較為緩和。此外,在假設某些狀況下,預測人們的行為時,韓國人容易將環境因素當作自身行為的藉口,而非個性使然。亞洲人移民美國後,通常在一、二個世代之內,行為就會徹底的美國化。

 

  東亞人傾向更全方面的思考,習慣從整體的角度切入,較少運用類別和形式邏輯。他們也強調改變,但在面臨多方面的考量時,在各種選項中,傾向採取所謂的「中庸之道」。西方人注重分析,多運用邏輯來解釋和預測行為。

 

  以上這些研究或許可以解釋,何以美國工程師較善於突破性的發明,而亞洲工程師則擅長於將所有元素整合成一個流暢的工作系統。

 

  東方利用風水來挑選建地,蘊含著融合各種事物的複雜關係,這與西方藉由原子論或方法論來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相牴觸;特別是美國,更專注於新科學的突破,從原子彈到新藥,大多是這樣背景下的產物。

 

  台灣廠商與工程師擅長將新科技整合進新產品,這樣的特質也反映在政治體制上。民主制度是在兩位或以上的候選人中挑出一位,但亞洲社會偏好以協調來達成共識;不但中國如此,連採行民主制度已久的日本也是如此,政黨的差異性並不大,多數政策是由政治精英藉著尋求共識的過程中達成。

 

  中國北麥南稻的文化特質,也印證在台商西進的成敗;台灣人發現,在中國南方設工廠簡單多了,因為南方創造互助合作的可能性比北方高。

 

  歐洲與亞洲相連,歐洲人也似乎受到東西方兩種主要文化的影響;在歐洲人眼裡,美國人過於軍國主義、思考簡單,以為透過目標導向,就可以改變伊朗或阿富汗的政治結構,卻忽略了所處的現實環境。至於美國,也深受拉丁民族影響,其特質或許也會慢慢變得更有彈性。

 

  儘管台灣也有深厚的稻米傳統,但過去數十年來受到美國特質的影響,採行完善的民主制度,受到這樣的影響,或許未來台灣也會發展成為更具創造力的製藥和科技領域的突破者。

 

今周刊 910 期 谷月涵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刀 的頭像
    小刀

    小刀的部落格

    小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